单士兵:科研腐败背后是两种权力作祟

2013年10月13日03:09  京华时报 微博

  要铲除科研腐败,就应该通过科研制度改革,让科研成为学术力量公平竞争下的自由选择。而现在,必须打击科研背后破坏学术独立的行政权力与学术霸权。

  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。然而,科研经费长期被侵占挥霍,流入私人腰包,已成为严峻问题。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坦言,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出现恶性问题,“我感到很愤怒,也很痛心,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”。

  科研腐败到底有多严重?前两年中国科协公布过一个调查结果——在科研经费中,真正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只有40%。都说要对腐败零容忍,科研腐败竟然严重到这种地步,除了愤怒和痛心,接下来就是如何有效铲除了。

  当前,科研经费的使用是由行政化的分配机制主导的。一项课题通过行政决策,然后由各类科研机构竞争领取,直到最后组织专家验收,整个过程离不开两种权力,一种是行政权力,一种是学术霸权。如果不能将这些权力关在笼子里,就可能制造出种种腐败。

  科研经费出现“跑冒滴漏”,也正是因为行政权力之手过多伸入科研领地,与一些学术霸权形成利益共同体,进而控制科研经费。学术期刊《科学》杂志曾发表过关于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的文章,直指“为了获得重大项目,一个公开的秘密是:做好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”。

  也就是说,没能让行政的归行政,学术的归学术,而是让科研经费的使用处于权力潜规则的运行之下,才是科研腐败成为恶性问题的原因。这意味着,要铲除科研腐败,就必须进行彻底的科研制度改革,通过保证科研的独立性,来保证科研经费的纯洁使用。

  这些年,围绕科研项目申报、科研经费发放以及科研成果审批,一些科研人员在权力面前失去了尊严。为了“公关”手握经费分配大权的主管官员,为了“忽悠”早就远离科研前线的学术霸权,科研机构投入大量成本为权力寻租行为埋单。经过层层“雁过拔毛”的科研经费,还可能遭遇机构或高校行政官员的盘剥。

  科研是极具专业性的活动,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,也必须体现专业性与系统性。问题是,从科研规划到项目审批,从经费发放到结题审计,相关管理经常出现脱节。加上这种管理不透明,就使得不同层级的行政权力和学术霸权很容易各自为战,监督失控。由此,科研腐败乱象纷呈,从经费乱报开始,遍布于各个环节各种流程。

  可见,要铲除科研腐败,就应该通过科研制度改革,让科研成为学术力量公平竞争下的自由选择。而现在,必须打击科研背后破坏学术独立的行政权力与学术霸权,让科研经费使用处于透明状态,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钱尽其用。

  本报特约评论员单士兵

(原标题:科研腐败背后是两种权力作祟)

(编辑:SN075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
  • 体育欧冠C罗2球皇马2-1尤文 伊布4球 曼联胜
  •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
  • 财经日本明治奶粉暂时撤出中国 称利益难提升
  • 科技来往秘邀大V测试 公众账号即将全面开放
  • 博客美国华人:“杀光中国人”节目让人生气
  • 读书枉担恶名:李莲英为人低调为何还挨骂
  •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(图)